近日,十堰市鄖西縣上津鎮、槐樹林特場、香口鄉等地遭遇極端強降雨襲擊,地質災害風險陡增。面對嚴峻考驗,當地有關部門通過巡查排查到位、預警響應及時、轉移安置果斷,在此輪強降雨期間成功避險地質災害7起,安全轉移受威脅群眾69人,實現了“零傷亡”的硬核目標。
這一“零傷亡”成果,凸顯了科學防汛的重要性。當下正值“七下八上”防汛關鍵期,唯有拿出實打實的舉措,才能守住“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”的底線,為群眾筑牢安全屏障。
織密排查網,把隱患連根拔起。隱患就像埋在地下的“定時炸彈”,平時不起眼,暴雨一來就可能引爆災難。像河堤背水坡的蟻巢、城市地下管網的淤堵、山區道路的松動,這些看似微小的問題,在強降雨中都可能釀成大禍。隱患排查不能走過場,必須下一番“繡花”功夫。社區可以組織樓棟長、物業及志愿者隊伍,每周檢查地下車庫擋水板、排水泵的運行狀態;農村地區可發動村民沿河堤巡查,發現獾洞、裂縫及時用鐵鍬填埋,遇到管涌苗頭第一時間上報。湖北鄖西縣通過村支書帶隊巡查與專家研判相結合,提前2小時轉移5戶25人,正是精準排查避免了泥石流沖毀房屋的悲劇。
暢通預警線,讓信息跑贏洪水。預警信息早一秒到達,群眾就多一分安全。但現實中,有的預警像“喊口號”,要么表述籠統,群眾聽了沒概念,要么傳不到偏遠角落。預警既要快,更要準,還要用群眾聽得懂、能收到的方式,讓群眾清楚“雨下在哪、下多大、怎么辦”。比如,城市里可聯合運營商發送精準定位短信,小區群里實時更新雨勢;農村地區用“村村響”大喇叭定時播報,村干部挨家挨戶敲門提醒,甚至用敲銅鑼、吹哨子這些老辦法。北京懷柔琉璃廟鎮啟用無人機向21個點位空投3000份物資,同步通過喊話器指引群眾避險,這些都是信息暢通的生動實踐。
筑牢轉移墻,將生命護在身后。洪水面前,轉移是最有效的保命措施。但轉移不是簡單“挪地方”,得考慮到老人行動不便、孩子無人照顧、病人需用藥等實際問題。村里要提前規劃好轉移路線,在合適的地方設好安置點,備足方便面、礦泉水和常用藥;社區要對獨居老人、殘疾人登記造冊,安排專人負責接送。云南彝良縣洛旺鄉在泥石流發生前,通過預警叫應與群眾自發轉移相結合,11戶53人提前撤離,避免了 12.5 萬立方米泥石流的沖擊;湖北鄖西縣香口鄉孟川村黨支部書記張立榮發現山體異常后,3小時內轉移15戶32 人,待泥石流沖入民宅時無一人傷亡,這些案例都印證了轉移到位的關鍵作用。
防汛沒有旁觀者,每個人都是參與者。從排查隱患到信息傳遞,再到轉移安置,只有把責任牢牢扛在肩上、把措施細化到每個環節,才能筑起堅不可摧的“防洪堤”,在極端天氣面前交出合格答卷。(竹影清風 )(圖片源自網絡)